close

從頸掛式、頭戴式到真無線,我們選出瞭 10 款目前最值得買的無線耳機。

基於藍牙音頻傳輸的無線耳機已經出現瞭有些年頭,不過直到最近兩三年,無線耳機市場才開始得到前所未有的關註,優秀的產品也逐漸多瞭起來。

其中最大的原因自然是手機市場,在蘋果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選擇在新機上砍掉 3.5 毫米耳機插孔,無線耳機一下子從「小眾產品」變成瞭剛需,市場容量迅速擴大。

與此同時,隨著 LDAC、aptXHD、HWA 等高品質無線音頻傳輸協議的出現和部分普及,曾經隻能「聽個響」的無線耳機也終於有瞭做好音質的資本。

從產品形態上看,除瞭傳統的頭戴式、頸掛式無線耳機,以 AirPods 為代表的分體式真無線耳機也在迅速占領市場。雖然在音質、降噪、續航等方面相比傳統無線耳機普遍還有些差距,不過真無線耳機左右耳無線纜連接帶來的便利性又是頭戴式、頸掛式無線耳機無法媲美的。

本篇文章,我們列舉瞭 10 款優秀的無線耳機,包含瞭頭戴式、頸掛式、真無線在內的多個產品門類,希望可以對大傢的產品選購有所幫助。

和以往的《極客薦》一樣,本文列出的所有產品均經過我們的親自體驗。

索尼 WI-1000X

WI-1000X 是去年 IFA 期間發佈的 1000X 降噪系列中的頸圈式型號,另外兩款是下文會提到的頭戴式 WH-1000XM2和真無線的初代「真·試水」產品「降噪豆」WF-1000X。

WI-1000X 在外觀上的亮點不多,頸圈部分較為「厚實」,左右耳塞通過有線的方式連接到頸帶的兩側,產品形態和 LG HBS 系列、Bose QC30 等產品比較接近,相比將頸圈和耳機線融合在一起的 Beats X、FIIL 隨身星等產品稍顯復雜。

不過在佩戴上,索尼 WI-1000X 做得倒還不錯,頸圈的重量均勻分散在頸部,佩戴時基本感受不到額外的壓力,WI-1000X 耳機部分的體積控制得也比較正常,不會像部分索尼高端入耳那樣有「耳朵裡插 U 盤」的感覺,配合包裝中附送的多種尺寸的耳套可以比較容易地找到最適合自己耳朵的搭配。

降噪和音質是索尼 WI-1000X 身上兩個亮點最足的地方。

WI-1000X 支持主動降噪,降噪水準和行業最頂尖的 Bose QC30 相當,這也是索尼第一次在入耳式耳機上將降噪做到「Bose 級別」。如果你經常在飛機等嘈雜的環境下聽音樂,WI-1000X 可以提供無線入耳式耳機中最為「寧靜」的體驗。

Bose QC30(左)和索尼 WI-1000X(右)

在音質上,WI-1000X 也沒有任何吝嗇。類似 N1AP 的一圈一鐵設計為好聲音提供瞭足夠的支撐,而 LDAC、aptXHD 的支持以及 S-Master HX 全數字放大器、DSEE HX 數字聲音增強引擎等索尼自傢技術的加入讓 WI-1000X 有瞭挑戰入門 Hi-Fi 組合的潛力。

WI-1000X 的實際音質表現也沒有讓人失望,中高頻部分紮實飽滿,低頻部分偏多,但有著很好的彈性,特別適合聽流行音樂,綜合水準可以媲美千元入耳加入門播放器的搭配。要挑刺的話,偏多的低頻和相比 2000 元檔圈鐵/多單元動鐵依然偏弱的解析力讓 WI-1000X 的聲音依然不夠「Hi-Fi」,不過這無礙 WI-1000X 是我聽過的音質最好的無線入耳式耳機之一,大幅領先類似定位的 Bose QC30。

用一句話概括的話,WI-1000X 是我聽過的第一款不妥協音質同時兼具頂級主動降噪能力的無線入耳式耳機。雖然在產品形態並沒有什麼突破,部分細節上還有提升的地方(比如耳機工藝,自適應聲音控制功能,藍牙連接設備數量),不過 WI-1000 依然是過去一年裡我心中的最佳無線耳機。

另外,作為一款索尼牌的中高端耳機,WI-1000X 也沒有逃過「一年之內必有大跳水」的命運,雖然官方價格依然高達 2299 元,不過目前在電商渠道已經可以輕松花 1500 元甚至更低的價格買到帶票的全新國行 WI-1000X,相當超值。

備選:FIIL 隨身星 Pro,一加雲耳

雖然 WI-1000X 的降價一波接著一波,不過超過 1000 元的售價讓它依然是一個偏高端的選擇,如果你不打算在一副耳機上花那麼高的代價,可以看看 FIIL 隨身星 Pro 和一加雲耳。

和 WI-1000X 類似,FIIL 隨身星 Pro 也是一款具備主動降噪能力同時采用圈鐵設計的無線入耳式耳機,更加小巧的記憶金屬頸掛線讓隨身星 Pro 在佩戴上反而比 WI-1000X 還要舒適,在音質和降噪上,隨身星 Pro 距離 WI-1000X 尚有差距,但在國產無線入耳中已經是一流的水準瞭。

FIIL 隨身星 Pro 的官方價格是 1199 元,電商渠道經常會有較大幅度的促銷,最低價到過 800 元以內,這個價格能買到還是非常值得的。

一加雲耳是一加在今年 5 月份的一加 6 發佈會上一同發佈的,它同樣采用瞭頸掛式設計,兩個耳機之間可以像 FIIL 隨身星 Pro 那樣通過磁力吸附,不過一加雲耳不具備主動降噪能力。

在外觀、佩戴、音質上,一加雲耳都體現瞭不錯的水準,優於同價位的大多數產品,特別是音質。一加雲耳還采用瞭同價位難得的 USB-C 接口,充電 10 分鐘可以聽 5 小時的音樂。

一加雲耳最大的問題是供貨,發佈後一度嚴重缺貨,現貨價被抄得很高。不過一加目前已經基本解決瞭一加雲耳的供貨問題,雖然仍舊沒有完全現貨,不過在電商平臺 400 元出頭(官方定價 399 元)已經可以輕松買到,性價比不錯。

索尼 WH-1000XM2

WH-1000XM2 是索尼的第二代 1000X 系列無線頭戴,它在外觀、操控、音質、降噪等方面延續瞭第一代 1000X 頭戴的高水準,增加瞭氣壓計等功能(可以根據外界氣壓調節降噪,個人認為意義不大),同時將續航從第一代的 20 小時增加到瞭 30 小時。

雖然升級有限,不過現在看,WH-1000XM2 的音質和降噪在無線頭戴式耳機裡仍然都是一等一的水準,音質同樣好的 B&W PX、Beoplay H9i 都比 WH-1000XM2 貴瞭不少,並且主動降噪效果都比不上 WH-1000XM2,主動降噪唯一能勉強媲美 WH-1000XM2 的 Bose QC35 系列音質又差瞭一截。

和 WI-1000X 一樣,WH-1000XM2 的售價在過去一年也有瞭大幅度的跳水,從上市時的接近 3000 元一路殺到瞭 2000 元以內,目前花 1800 元左右可以買到全新帶票的國行。

備選:Bose QC35 II,森海塞爾 PXC550,索尼 WH-1000XM3

除瞭 WH-1000XM2,Bose QC35 II 和森海塞爾 PXC550 也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面對索尼的一波又一波升級,Bose 在主動降噪領域獨步天下的地位已經不復存在,不過即便如此,Bose 目前的主打無線頭戴 QC35 II 依然是一款非常出色的產品。

它的主動降噪依然是行業頂級之一,聲音素質上雖然無法媲美索尼,但 QC35 II 松軟的聲音風格、舒服的中頻人聲依然能滿足多數用戶的需求。此外,Bose QC35 II 比 WH-1000XM2 更輕更寬松,佩戴上有一定優勢。

如果你日常陪戴耳機的時間較長,或者喜歡坐飛機時隻開降噪不聽歌,QC35II 依然值得考慮。

Bose QC35 II 的官方價比較「高冷」,不過電商渠道特價時經常可以 2000 左右拿到。如果大傢發現更便宜的第一代 QC35,也可以優先考慮下,QC35 II 相比 QC35 是一次連「擠牙膏」都算不上的微型升級,新增的降噪控制功能意義有限。

PXC550 是森海塞爾在 2016 年下半年推出的無線頭戴耳機,和索尼的第一代 1000X 頭戴(MDR-1000X)差不多一個時期。

作為一款傳統音頻大廠的產品,PXC550 在音質上體現瞭該有的水準,我個人會把 PXC550 的音質排在 Bose QC35 和 WH-1000XM2 之間,更接近 WH-1000XM2。同時,PXC550 的佩戴做得也不錯,足以媲美 Bose QC35,優於 WH-1000XM2。

不過在主動降噪能力上,PXC550 除瞭降噪時舒適度保持得不錯,效果明顯無法和 BOSE、索尼的頂級降噪產品相媲美,此外,PXC550 通過旋轉耳罩來開關機的方式是我在耳機上見過的最難用的設計之一。

PXC550 發佈已經有瞭一段時間,價格相比上市之初的 3000 元檔有瞭明顯的下降,我正在用的這副 PXC550 是一個月前在天貓國際花 1500 多「淘」到的。如果你對音質有一定要求或者對森海塞爾有「信仰」,PXC550 仍然具備一定的吸引力。

最後,除瞭以上提到的幾款無線降噪頭戴耳機,大傢要是不著急同時有 3000 元左右的預算,墻裂建議等一下索尼即將在國內上市的第三代 1000X 頭戴 WH-1000XM3(歐美地區已經開售,國內馬上會上)。

在現在看依然非常優秀的 WH-1000XM2 的基礎上,WH-1000XM3 大幅改進瞭佩戴,充電接口換成瞭越來越普及的 USB-C,音質上也有明顯升級(據說可能換成瞭 1AM2 同款單元),值得期待。

蘋果 AirPods

當全世界硬件做得最好的科技公司認真做一副耳機的時候,能拿出多麼讓人驚艷的產品?AirPods 就是那個答案。

AirPods 正式出貨是在 2016 年底,不過直到現在,在發佈接近兩年後,AirPods 依然是真無線耳機中的絕對標桿。

配合蘋果設備,AirPods 有著近乎完美的使用體驗,類似有線版 EarPods 的獨特設計也保證瞭近乎「無感」的出色佩戴(不過部分用戶可能會容易丟失)。音質上,AirPods 也達到瞭真無線耳機中的優秀水準,稍優於 EarPods,均衡中性的聲音、不錯的麥克風效果讓 AirPods 非常適合日常通勤使用。

此外,憑借獨傢的 W1 芯片,AirPods 還有著至今仍然是行業最佳的左右耳連接穩定性和聲音延遲表現,而這恰恰是目前殺入真無線耳機市場的傳統音頻廠商以及其它手機、配件廠商難以解決的地方。

目前 AirPods 在電商促銷中經常可以看到 900 元上下的價格,這個價格已經低於瞭大半數國際品牌推出的真無線耳機,而 AirPods 卻做得比市面上其它所有的真無線耳機都要好,性價比十足。

AirPods 的主要問題有兩個:第一是和安卓手機搭配時體驗會有一些折扣(不過依然比大多數真無線耳機好);二是開放式設計讓它不隔音,如果你像我這樣大部分聽音樂的時間是在飛機或出租車上,AirPods 就不是最佳選擇瞭,這時候大傢可以優先考慮下三星 Gear IconX 2018 等產品。

三星 Gear IconX 2018

在左右耳連接穩定性、延遲、外觀的精致度等方面,Gear IconX 2018 要比 AirPods 稍遜一些,不過入耳式設計和類似鯊魚鰭的固定膠套讓 Gear IconX 2018 擁有非常出色的隔音效果,足以媲美一些入門級的主動降噪耳機,不過由於隔得比較「嚴實」,Gear IconX 2018 戴久瞭部分用戶可能會感覺耳朵不舒服。

Gear IconX 2018 的音質同樣做得很優秀,整體聲音風格均衡,低頻部分做瞭少許加強。在我聽過的 20 多款真無線耳機中,Gear IconX 2018 是音質最好的一個,優於 AirPods、B&OE E8、Bose Soundlink Free。

值得一提的是,Gear IconX 2018 還解決瞭上一代產品續航糟糕的毛病,藍牙狀態下單次充電可以播放接近 5 個小時,這已經是同類產品中非常優秀的水準瞭,播放耳機內置存儲的音樂還可以再延長 2 小時左右。此外,Gear IconX 2018 還內置瞭 4GB 存儲,並且可以通過加速傳感器實現運動計步功能,不過去掉瞭上一代產品上的心率監測功能,耳機本身脫離手機後也可以正常使用,算是耳機體驗之外的一些小加分項。

Gear IconX 2018 目前的成交價在 1300 元左右,比 AirPods 稍貴一些,不過要是你對降噪和音質有需求的話,Gear IconX 2018 還是較為值得考慮的。

OPPO O-Free

除瞭蘋果、三星兩大巨頭,國產品牌也推出過不少真無線,部分產品體驗做得也不錯,特別是 OPPO 的 O-Free。

O-Free 最大的特別之處是首發瞭高通的 QCC3026 芯片,在左右耳連接穩定性、功耗、延遲(理論上配合驍龍 845 手機可以實現媲美 AirPods 的延遲表現)上比市面上其它的真無線產品有著先天的優勢。

在功能上,O-Free 也做得很全,雙耳通話、觸摸操控、動作監控(摘下耳機自動暫停音樂,戴上耳機後繼續播放)等功能一應俱全。OPPO 甚至還為 O-Free 增加瞭類似 AirPods 的快速連接功能,打開耳機盒,耳機靠近 OPPO 手機時手機會自動彈出配對選項。

O-Free 在音質上同樣有著不錯的表現,配合支持 aptX 的安卓手機可以實現不遜色於 AirPods 的音質(個人認為 O-Free 的音質甚至略好),在我體驗過的所有國產真無線耳機中,O-Free 也是最好的一個。

另外,作為一傢在設計上有著深厚積累的手機廠商,OPPO 在 O-Free 的外觀上同樣下瞭不少功夫,類似 Find X 的 3D 漸變色處理和精致的工藝讓 O-Free 的「顏值」領先多數同行,類似 AirPods 的半入耳設計和隻有 6.2 克的單耳重量也讓O-Free 有著不錯的佩戴感受,當然缺點是和 AirPods 一樣不隔音。

O-Free 的問題在於一些細節上的打磨,比如通話時偶爾會有雜音,動作監控沒有 AirPods 那樣靈敏,有時候左右耳的電量差別會比較大,部分問題可以通過後續的固件更新進行完善。

瑕不掩瑜,考慮到 O-Free 699 元的定價明顯低於 AirPods 和 IconX 2018,體驗上又明顯優於大多數四五百元的國產真無線耳機,如果你正在使用的是安卓手機,O-Free 是一個頗具性價比的選擇。

文章出自【手機傳輸線 推薦】如果喜歡,還請點贊關註支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傳輸線 推薦
    全站熱搜

    燕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